希亚姆·哥拉科塔:Wifi供电
希亚姆·哥拉科塔,31岁,在华盛顿大学研究计算机科学和工程学。
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等设备实现通信,靠的是WiFi芯片产生的无线电信号,这个过程非常耗电。
而希亚姆·哥拉科塔(Shyam Gollakota)找到一种方法,无需无线电晶体管,就能产生WiFi信号。
他们可以从这些看不见的信号中捕获电力——用传统WiFi网络的闲置信道输送电力。这些“被动WiFi”设备的耗电量是普通WiFi芯片的万分之一,是能效最高的蓝牙芯片的千分之一,大大削减了对电池的消耗。
张良方:将纳米药物“偷运”到患病组织
张良方,36岁,在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研究纳米医学和化学工程。
纳米粒子是一种微型人造球体,可以将药物精准地送至患病组织,但它们都面临一个难题:作为一种病毒大小的粒子,它们被免疫系统视为威胁,往往还没抵达靶标,就已经被免疫系统吞噬。
研究人员曾试图“骗”过免疫系统,但成效寥寥。但,张良方却成功将纳米药物“偷运”到患病组织。
他将红细胞的细胞膜切割开来,裹住纳米粒子。再将红细胞换成了血小板。张良方和同事们让纳米粒子满载抗生素,再用血小板膜裹住纳米粒子,注入到感染了耐药性葡萄球菌的老鼠体内。
成效惊人:纳米粒子运载的药量只有标准剂量的六分之一,但效果比传统给药方式显著得多。“这显示了靶向递送的实力和前景。”张良方说。
翻译:雁行
来源:Popular Science
造就:剧院式的线下演讲平台,发现最有创造力的思想
更多精彩内容及免费演讲门票,敬请关注:造就
- 站长交流QQ群
- 扫一扫加入热聊
-
- 暂时没有
- 不要问我
-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