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你去看电影了吗?如果是去年,很多人真的回答为是,可今年,电影市场遭遇滑铁卢,很多人进入电影院的次数在减少。
据彭博9月30日报道,中国政府的数据显示,截至周四(不含周五),三季度票房收入较去年同期下跌约16%,为连续第二个季度下滑。统计数据,中国8月电影票销售额同比增长12%,至40.5亿元人民币。
曾经有经济学分析认为,国家经济的好坏与电影票房有直接的关系,一国经济越好,票房就会越差,而经济变差,电影票房就会变好。去年的中国电影票房暴增,也算是符合这一规律,但今年的经济状况并未有实质性的好转,为何中国的电影票房却从高峰跌落呢?
补贴减少,票价上升,把很多人拒之电影院门外
当然,有数据显示,去年我们看一场电影的平均花费是17元,今年已经上涨到了21元,这可能是很多人疏远电影院的原因。和很多年前动辄七八十或者一百多元的看电影花费比起来,我们现在已经是非常幸福,可票价的事实上涨却一定会打击看电影的积极性。
这几年,电影票价的降低并非是电影院发了善心,也不是有关部门采取了提速降费,而是因为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式增长,各家O2O企业玩命的烧钱抢占地盘,各大视频公司纷纷成立影视公司和抢占屏幕,于是,补贴成为了中国电影大发展的推动力,也造成了虚假繁荣。
根据时光网的统计,2015年中国内地市场总票房达到440亿,与2014年的296亿相比,涨幅接近50%。这是中国电影市场自2010年迈入百亿票房时代以来,连续第五年保持超过30%的年增长。据媒体统计,2015年440亿的票房中,大约有30亿到50亿的票房直接来自于补贴。可以这样说,2015年的高速增长主要贡献就是来自互联网公司的烧钱补贴,而在2016年这种情况显然没有能力再持续。
明星当导演,粉丝电影横行,烂片高票房透支未来
在2015年,很多高票房的电影都来自所谓的新导演,有点名气的演员纷纷转型做起了导演行当,抛出的电影基本都是视频短片的水准,但却让粉丝们大呼过瘾,票房不断刷新,但内心的痛谁看了谁知道。
在不久前的第七届“影协杯”的评选中,2015 年国产“十大票房电影”居然完全与“十佳电影剧作”彻底无缘,这说明我们电影的票房与艺术的背离和矛盾已经到了一个相当严重的地步。中国现在每年立项注册的影片达三到四千部,但精品却少之又少。
专业人士分析,现在电影界比较热衷于谈论和追求高票房,重视大投资、大制作、大明星,但是从根本上说,投资的多少,制作的大小,明星的有无以至于票房的高低,都不能决定艺术的高下。虽然低品质的电影可能忽悠一时,却不可能忽悠一世,粉丝们也不会总当傻子。
一些大忽悠抓住了社会高速发展所产生的传统价值观变迁与多元价值观演变的特点,利用高速发展与激烈竞争导致的现代中国人心中的焦虑感和不安全感,贴合市场、观众和时代进行开发、创作,使得情感、青春、奇幻等题材类型片爆款频出。但是,如果缺乏思想性和艺术性,人们不久就会远离无哩头的炒作。在任何时代,高品质的才能获得持续的青睐,电影也不会例外。
资本兴风作浪,媒体推波助澜,互黑模式让大家一起完蛋
最近两年,从内容制作和发行,到院线运营,再到专业人才培育、IP孵化,电影全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涌动着资本的身影,这些资本往往并无长远规划和大的志向,捞一把就走的观念浓厚。
于是,电影票房也可以刷单作假,只要让自己变得好看,投资的影片只是注重营销炒作,以为依靠水军就可以忽悠更多的老百姓进入影院当冤大头。与此相应的,这些电影为了自己脱颖而出,还会动用媒体力量和水军资源对竞争对手进行抹黑、差评甚至造谣中伤,连主旋律的电影也未能幸免。于是,老百姓在这些互黑之中逐渐认清了很多电影的本来面目,以不变应万变,用不进影院来表达自己的看法,造成了整个行业的下滑,这与当年电信运营商揭短对手的基站有辐射宣传自己的环保结果造成整个行业的基站被抵制的困局非常类似。
所以,我们在分析今年电影票房跌落的原因时,不能忽视这些重要因素。去年明星变导演消费粉丝拍的那些烂片造成的后遗症,还有互联网公司顶着O2O发展名义大肆烧钱,还有各家为了打击对手发动粉丝进行互黑如基站有辐射导致大家都敬而远之。
【每日一文,超过十年,欢迎业界读者沟通交流,请微博 @马继华 或加微信公众号“北国骑士”】
- 站长交流QQ群
- 扫一扫加入热聊
- 暂时没有
- 不要问我
2016-10-08 12:51 沙发
总结的不错哈